董蒨,1963年生,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青岛大学临床学院院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1984年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儿科系,1992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与日本国立德岛大学联合培养,获博士学位。1995年(32岁)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任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泰山学者、儿科研究所所长、小儿外科教授、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常委、肝胆学组组长、亚洲小儿外科学会终身会员、《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杂志编委,《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编委、《临床小儿外科杂志》常务编委。作为小儿外科专业带头人,特别对小儿肝胆疾病及小儿肿瘤的研究、诊治有较深造诣,达国内优异水平。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委员,主持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多项省部级课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胰胆合流异常致癌机制新学说,该学说的提出受到了国内外医学、胆道外科界的广泛重视。 董蒨教授曾荣获“全国百名优异医生”称号;被卫生部评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首届山东省十大名医”;2012年被山东省委、省政府特聘为“泰山学者”;学术研究多次获卫生部和省科技进步奖,其主编的《小儿肝胆外科学》、《小儿肿瘤外科学》(均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填补国内该领域的空白,并成为该学科的权威学术专著。另外参编6部学术专著,在日本、欧洲及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近年在日本、美国及国内心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多次去日本、韩国、美国进行学术讲座、交流,曾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董蒨教授及研究团队十余年来较全面地对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胰胆合流异常致癌机制及关系进行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由于胰胆合流异常存在,胰液与胆汁合流,可使被肝脏解毒、轭合的致癌物质重新脱轭合而恢复其致癌性的新的学说,并从预防胆道癌变角度出发,提出早期施行胆总管胆囊切除,胰胆管分流手术的实用性建议,受到国内外小儿外科、胆道外科界的广泛重视,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在国内首先倡导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新术式。近年来,开展对小儿肝脏肿瘤的精准切除的新技术,充分利用本院先进的影像设备,应用三维成像数字系统,术前对肿瘤进行精准分析,明确肿瘤所在的精准位置,制定手术方案,避免或尽可能减少对胆管的损伤,对肿瘤进行精准切除,使过去认为不可手术的患儿接受手术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得到广泛认可并将该先进技术进行推广。